一、郢陶薪火实践队集合,制陶序幕拉开
八月蝉鸣之夏,暑风裹挟热忱,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郢陶薪火实践队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向往,踏上荆州金家窑驿这片浸润千年陶艺的土地。一段探寻泥陶匠心、助力文化薪火传承的实践故事,于此缓缓铺展。8月17日下午1点,在应用技术学院刘文君等三位同学的带领下,从校园出发奔赴荆州金家窑驿传统陶艺基地,开启了一场溯源千年陶技、赋能非遗活化的实践之旅。
顺利抵达金家窑驿传统陶艺基地后,队友们在负责人的指引下有序完成住宿分配。随后,刘文君等三位同学组织召开会议,明确实践活动的开展方案,强调基地生活注意事项及后续活动安排,为次日实践做足铺垫。大家享受了丰盛的晚餐后,稍作休整,便投入到晚间准备工作中。
二. 对话非遗李良凯,泥陶传韵楚风在
8月18日上午,郢陶薪火小队正式前往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一进门便被满室琳琅的陶瓷吸引。各式器皿错落陈列,或置于博古架的层格间,或罗列于陈旧的长案上;日光透过窗棂漫进来,在釉面上漾起温润的光泽。
图为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部分陶瓷作品
参观完后,我们对陶艺传承人李良凯老师进行了采访,并谈及到李良凯老师是如何接触并加入到郢城泥陶的。李老师直言道:“我是2020年与郢城泥陶结缘的。当时在荆州游玩,偶然结识了杨立友和夏裕谷两位非遗传承人,随后对泥陶产生了浓厚兴趣,便跟随两位老师学习,后来成为了郢城泥陶的传承人。”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李良凯老师对郢城泥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图为杨子怡等同学采访郢城泥陶传承人李良凯老师
踏入陶泥制作工坊,李老师双手捧着一块棕色的泥料,先在泥团两侧按了按,随后掌心扣住泥顶,双臂发力向下压,同时手腕顺时针一转,泥团便顺着力道翻卷起来,露出内里更湿润的肌理,“要让里外干湿均匀,泥才听话。”他说着,双手便将泥团抱起,重重掼在案上。再揉时,指节抵着泥侧推挤,虎口处的肌肉微微颤动,原本板结的泥块渐渐舒展,顺着掌纹的走向延展出柔和的弧度。轮到队友们上手,大家初触陶泥时,指尖还带着几分生涩。揉泥需顺时针画圈,掌心要贴紧泥团发力,起初总因力度不均让泥团歪歪扭扭,直到手臂酸麻时,才终于摸到窍门——让力道顺着泥土的纹理走,感受它从生硬到柔软。
图为李良凯老师指导如何揉泥
图为杨子怡同学在揉泥
揉泥过后,拉坯轮盘转动的嗡鸣响起,李老师双手轻扶泥柱,拇指找准中心缓缓下压,同时说:“手腕要稳,让泥跟着心意走,不是你去‘掰’它,否则稍不留神便会让坯体歪向一侧。”队友们屏息凝神,看着泥料在李老师的掌心慢慢升起、收腰、扩口——从矮胖的泥柱渐变成带着弧度的杯坯时,他的指尖已沾满泥渍。当队友缓缓上手,拇指刚压进泥心,它就调皮地歪向一边;想把坯体拉高,双手稍用力,底部又不争气地“发胖”。但当目光锁住那团旋转的泥,看它在失误里慢慢找到平衡,像自己也在笨拙的尝试中,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原来拉坯不是征服泥土,是学着与这份柔软和解,让指尖的慌张,沉淀成与传统对话的力量。
图为李良凯老师在拉坯
图为李良凯老师指导拉坯的成品
图为刘文君同学在注泥浆
三、指尖留陶韵,心中植传承
返程途中,窗外的风景渐次后退。从金家窑的工坊启程,望向未来的漫漫长路,我们不仅带着亲手打磨的泥陶,更揣着对荆楚泥陶非遗传承的热忱与担当。这一趟“三下乡”,让泥陶从古老技艺,变成我们青春里鲜活的文化印记。未来,愿以宣讲为声,让更多人听见泥陶的故事。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热爱,在传承之路上一直走下去,让泥土的芬芳,永远绽放在守护文化根脉的旅程里。
文字:杨子怡 黄曼琪
摄影:彭雷盟 简佳怡
供稿人:刘文君
责编:朱晓兰
审核: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