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秭归,暑气渐浓,三峡的清风却依旧沁凉。7月10日下午,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应用技术学院分团委书记李梦洁以及梁爽老师,带领学生会干部张恒嘉和赵博文,怀揣着对茶文化的热忱,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九畹溪丝绵茶品鉴之旅。
抵达当地知名的九畹溪丝绵茶茶舍,这里古色古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仿佛时光都在此放慢了脚步。茶舍里,一位对丝绵茶了如指掌的老师傅早已等候,他的眼神中满是对这门传统手艺的执着与热爱。
一番寒暄后,老师傅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起九畹溪丝绵茶的悠久历史。原来,丝绵茶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匠人的心血。随后,老师傅为我们冲泡了几款极具代表性的丝绵茶。
首先登场的剪刀岩・宜昌毛尖,茶叶细秀匀整、白毫隐翠,遇热水舒展。茶汤嫩绿清澈似山泉,山野嫩香与豆香交织沁心。入口鲜爽甘醇,回甘生津快,恍若置身云雾茶山。接着是九畹丝绵茶,条索紧秀均匀、银绿隐翠。冲泡后清香纯正持久,汤色清澈明亮,茶叶似在水中起舞。入口鲜爽,“银丝万缕、香高味甘、耐泡回甘” 的特点尽显,令人回味。最后品尝的剪刀岩・宜昌宜红,条索紧结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如琥珀,甜香、蜜韵与果香交织,层次丰富。入口醇厚饱满、甜润顺滑,喉韵悠长,回味无穷。
在与老师傅的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丝绵茶绿茶“丝·融”和红茶也颇具特色。“丝·融”由“丝绵茶1号”茶树品种制作而成,滋味鲜醇,所制茶叶“清花鲜醇”,品质优异。而丝绵红茶同样采用该品种制作,呈现出花果香,滋味醇厚,回甘悠长,同样具有“清花鲜醇”的品质特征。
这次九畹溪丝绵茶品鉴之旅,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丝绵茶的独特韵味,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的力量。每一款丝绵茶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魅力,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匠人们智慧的结晶。
在深入了解九畹溪丝绵茶的独特魅力后,我们希望将其清幽茶香传递给更多人。为此,我们与三峡移民博物馆旁的半盏青绿茶舍达成合作,为其提供优质丝绵茶原料,现场制作特色茶饮,让顾客直观感受其风味。我们将利用自身资源,协助茶舍进行线上线下推广,并分担部分运营杂务,减轻其负担。这一合作既能提升丝绵茶知名度,也能茶舍增添特色,实现双赢。
7月1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移民博物馆的青砖黛瓦上,“半盏青绿” 茶舍里的铜壶已咕嘟咕嘟冒着白雾,壶嘴喷出的热气在雕花窗棂上凝成细小的水珠 —— 启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穿梭在八仙桌间,为这场特殊的 “丝绵茶文化之旅” 做着最后的准备。
启阳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张恒嘉跟着茶艺师学习“凤凰三点头”——执壶高冲时,水流如银线从壶嘴倾泻而下,连贯三次起落,每次都精准落在杯沿中央,水流撞击茶汤的瞬间,泛起的涟漪层层叠叠,茶汤在杯中翻涌成花。
来自四川的大学生小巍同学和女友原本只是来博物馆打卡盖章,手里还捏着半张没盖满的纪念册,却被这茶香“勾”得挪不动脚。“我们在攻略里只标记了三峡大坝和脐橙园,想着来都来了,顺道看看移民博物馆,” 小巍品尝了当地的九畹丝绵茶, “真没想到宜昌还藏着这样的‘茶江湖’!”
午后的阳光穿过茶舍的落地窗,启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化身“茶舍艺术摄影师”,精心拍摄了各类茶品照片,旨在进一步提升丝绵茶的知名度,同时弘扬三峡移民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秭归丝绵茶的魅力,也让三峡移民文化的故事飘得更远……
启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协助“半盏青绿”茶舍注册并打造抖音账号,拍摄店面宣传视频,并为店内所有饮品拍摄特写网图,同步上传至美团和抖音商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美团上的差评主要源于外卖饮品保温不足。对此,队员们建议茶舍在包装中增加保温袋与锡纸,以此确保饮品温度维持在适宜范围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泡上一杯丝绵茶,让那醇厚的茶香抚平内心的浮躁,在品味中感受岁月的静好,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茶香时光之旅。
文字:赵博文陈宇嘉
摄影:田济远
审核:李梦洁
责编:朱晓兰
审核: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