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学生党支部(记者:夏映新)2025年10月22日,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文法学院新闻学学生党支部于外语楼526开展三会一课,本次会议由邢丽树同志主讲。他以“纸质车票谢幕:铁路无纸化时代全景透视”为主题作研究报告,从事情背景与进程、政策核心与操作规范、社会影响与挑战、未来展望与改进方向四个方面,阐述了铁路无纸化标志着数字化闭环完成,但需兼顾技术效率与社会包容性,通过服务创新与文化转化降低切换冲击,最终实现普惠性进步。

现场图片
首先,邢丽树同志带领众人回顾了技术革命下的铁路进化史。回溯十四年前,海南环岛高铁的电子客票系统首次验证了无纸化出行的可能性。这项当时看似微小的技术试验,却为后续改革埋下关键伏笔——纸质车票从乘车凭证向报销凭证的退场,本质上是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介质功能的重新定义。2020年6月全国普速铁路电子客票的全面落地,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进入“脱胎换骨”的新阶段:乘客无需再经历排队购票、取票、检票的繁琐流程,平均节省8至12分钟的时间成本;春运高峰期间车站30%的人流量得以分流;铁路部门每年节省的印制、仓储费用高达12亿元。数字技术的渗透让铁路运营效率呈指数级提升,环保效益亦随之显现——减少的荧光剂污染纸张正成为绿色出行的新注脚。
随后,邢丽树同志指出,技术红利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在转型阵痛中的真实体验。北京退休教师李阿姨的困惑颇具代表性:“手机操作总出错,找座都靠问人。”这类困境折射出数字鸿沟的现实存在。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网民仅占总人口的10%,而电子发票开具需依赖12306账户,这让脱网人群陷入双重困境:既无法在线获取凭证,又不得不面对窗口排队的长龙。某跨国企业财务总监透露,多人出差合并报销时需逐一登录开票,系统对接缺失导致人工核验耗时加倍。这些细节揭示,技术革新的普惠性仍需制度设计的托举。
更深刻的冲击来自文化层面。收藏家王先生珍藏的1998年沪昆线硬板票,不仅是一段青葱岁月的见证,更是实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当“百万人车票存档计划”在民间博物馆发起时,超百万网友参与上传票根的行为本身,已然构成一场集体记忆的抢救行动。这种对实体票的情感依恋,恰与数字化时代“数据即资产”的理念形成微妙碰撞——电子票根虽可无限次下载打印,却难以复制那份触摸纸质纹理时的仪式感。
最后邢丽树同志围绕包容性进步的破局之路展开论述。面对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张力,铁路系统的回应展现出渐进式改革的智慧。一方面,通过设立11个月电子发票过渡期实现软着陆,允许纸质凭证与电子票据并行使用;另一方面,在车站增设人工服务通道、推出志愿者代操作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互补的服务体系。更具前瞻性的是,铁路部门与企业端的合作探索:开放API接口支持批量开票、开发电子票根个性化皮肤及纪念册定制服务,既满足财务流程需求,又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可收藏的文化符号。

现场图片
责任编辑:彭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