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际深度耦合,10月24日,2023级环境工程专业全体本科生在夏卿、田甜、李嫚、尹巧、吴龙华、范垚城等6位老师带领下,赴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开展生产实习。此次实习聚焦“双碳”战略背景下火电厂烟气、废水协同治理与清洁生产最新进展,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沉浸式、案例式、任务式的“大思政课”。

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是华中地区首台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年发电量逾百亿千瓦时。近年来,公司实施环保提标改造,先后荣获“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电站”“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是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大家抬头看,这座210米高的烟囱看不到一丝白烟,并不是停产,而是烟气经过‘超低排放’后,水蒸气含量极低。”在环保专工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来到集中控制室。环保专工现场拆解“近零排放”技术路径:锅炉出口烟气经SCR脱硝、低温电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湿式电除尘等工艺,实现污染物协同脱除。环境工程专业课上学到的“气液传质双膜理论”,今天终于在实物塔里找到了注脚。
“火电厂既是用水大户,也是排水大户,如何让每一滴水都回到工艺链?”带着疑问,师生们来到全厂水系平衡中心。青山热电在国内率先实施“分类分质梯级利用+末端高盐废水蒸发结晶”路线,实现废水“近零排放”。预处理系统旁,同学们目睹了“高密池+软化+超滤+反渗透”耦合工艺。

“环保不仅仅是尾端治污,更是生产全过程的清洁化。”同学们走进燃料智能化管控中心,看到输煤皮带全程封闭,转运站干雾抑尘,煤场全封闭穹顶膜结构,配合“分区堆放、精确掺烧”系统,实现扬尘“零外逸”。在液氨罐区,企业用“尿素水解制氨”替代液氨,重大危险源等级由三级降为四级,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这些细节让同学们重新理解《清洁生产》的内涵,原来减污降碳可以如此具体。
青山作证,奋斗作笔。返程的大巴驶离厂区,窗外210米烟囱与蓝天交相辉映。同学们意犹未尽,在朋友圈晒出“青山蓝”照片,配文“愿做青山一抔土,守护江城一片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