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校园记者组团学习长江救援志愿者精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15浏览次数:976

图为市民大讲堂现场 林典摄


 新闻中心讯(记者 小璐)武汉三镇,近来又在传颂着一个英雄群体的名字——武汉长江水上救援志愿队。11月30日,这支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队伍集体来到武汉市民大讲堂,向江城人民讲述关于爱的故事。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40名来自校记者团、电视台和广播台的学生记者组团参加了这次“市民大讲堂”,深入了解了长江救援志愿队这个群体,学习长江救援志愿者精神。


图为讲述自己长江救援的故事 林典摄

 童汉芳2010年退休以后就专门跟踪拍摄长江水上救援志愿队的活动,几年下来,经筛选而留下来的照片就有3000多张。在讲堂上,他挑选了部分照片向大家介绍了照片背后志愿者精彩而动人的故事。


图为拍下许多长江救援的老先生在讲述自己拍摄时的故事  林典摄

 66岁的队长俞关荣和其他三位志愿者代表向大家讲述了长江救援队从成立之初发展到现在的历程。


救人英雄回答主持人问题 王铖焱摄

 长江救援队里经过考核正式登记的161名救援志愿队队员来自全市22支冬泳队,他们个个都是长江中搏击风浪的健将,很多人都有在水中“拉人一把”的英雄行动。
   “组建一支队伍,比较专业地开展救援”。2009年,圣士长游冬泳队队长俞关荣在悠游网上发帖倡议。这位因电击而痛失爱子的父亲知道,专业的救助对抢救生命有多么重要!
他的建议得到了积极的响应。2010年3月,18支冬泳队队长齐聚一堂,酝酿成立长江水上救援志愿队。而俞关荣以全票被推举为长江水上救援队队长。
 

图为点评长江救援队见义勇为的行为  林典摄


图为我校学生讲座后在市民之家合影 王铖焱摄

  “在水中救援肯定是危险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我们能够给的只有门槛和价值观,所以加入志愿队必须是无偿的、自愿的”。在讨论和确立章程的凝重时刻,倡议者坚持要写上这么一条:
    本人在报名时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物质和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然而,这张相当于“生死状”的《水上救援队报名表》,第一次发出去128张,最终收回了114张,而且这个队伍的人数还在持续不断地增加。
    4年来,自发组织在一起的这百余人的群体,一直义务守望在三镇的两江四岸。
    8月的一个晚上,长江突然涨水。队员张仁锰在晴川桥下救起一名溺水男子。此时,其妻仍带着孩子在江边玩水,对老公遭遇险情浑然不知。
    10月的一个上午,一名女子在龙王庙观景台跳江。正在值守的魏需建跳下水,从激流中把她救起。
    10月25日晚,3名在长江中遇险的外地青年被多名武汉市民合力救起,参与施救的救援队成员陈忠贵却魂归长江。
    陈忠贵成为长江水上救援志愿队建队第一位牺牲的志愿者,然而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不仅没有让人胆怯,反而激励了更多的志愿者更加积极踊跃地加入。据俞关荣介绍,迄今为止,又有蔡甸、新洲等地的冬泳队主动申请,如果加上他们,现在救援志愿队将扩展为31支。
    长江万里,滚滚东流,生与死的故事经常在这里发生,志愿者最朴实的信念是:

 “见死不救,良心上过不去。”
    “我不愿意看到一个人的生命就在我们眼前消逝。”
    在救援志愿者的多次经历中发现,一些被救者上岸以后,很少表示感谢,只想尽快逃离,社会也对这种情况多有激烈的批评。救助过别人也被别人救助过的长江水上救援志愿队队长俞关荣对此表示宽容和理解,“受救助者的心理更多的是紧张,害怕,而不是逃避,不应该过多地责怪他们。”
    刚刚出国回来的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今天特意来到市民之家和英雄的集体见面。他代表1200万武汉市民向长江水上救援志愿队的队员深深鞠躬,并称赞他们,“你们的行动证明了用生命托起的城市有大爱,也是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热议长江救援队精神:

  校电视台黄州梅
    这次讲座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救援队对社会的意义,虽然这只是一个自发形成的救援队,但也拯救了很多条生命。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平凡的可贵  ,以及拯救每一条生命的意义。

  校记者团罗王勉
    长江救援队的所作所为确实让我们感到震撼,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下雨天晴,他们的出现让一条条生命得以延续,让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得以传扬,这些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

  校电视台徐威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净英雄泪。长江救援队的队员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救护他人,甚至付出生命。他们是时代的英雄,可惜有被救济者却无感恩之心,在打捞英雄遗体时,竟然还财字当头。

  校电视台鄢天天 
    长江救援队是好样的,他们无私,不求回报甚至冒着随时献身的风险,他们看似平凡的举动却不知拯救了多少生命。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他们是大无畏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校记者团林典
    在市民之家听到长江救援队许多感人肺腑的救援故事,真正感受到了他们的无私大爱,由心底里佩服他们,我尤其对签生死状映像深刻, 为了同一份对生命的坚守,为了救起更多的人,他们都仿佛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大大的点赞!!

[责任编辑:代铭悦]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